<觀後感> 2018台北雙年展─後自然: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

大年初三跟楊咩咩約了去看展。很久沒進的北美館,突然覺得有點陌生,上次進來應該是四五年前了吧。這次的雙年展跟環境議題很相關,因為在FB上看到有人介紹了,想說趁機來走走。

------------以下是廢話--------------
本來只打算自己好好逛展,結果在出門前10分鐘兩小都醒了...吵著要跟我出門!大的也就算了,小的常賴皮不走路,讓我很疑惑他真的能跟我逛完全場嗎?!
我提早了約兩小時出門,到了板橋,兩小吵著肚子餓,一眼望去除了便利商店也沒一家店有開,於是帶他們去便利商店解決早餐,才繼續往目的地前進。好不容易到了圓山,還想說到的有點早,結果兩小在廁所加上等待的時間就耗掉了將近20分種...
最後終於跟楊咩會合抵達北美館,才看第一個作品,妹妹就開始在耍賴,還好安先生及時出現救援,把妹妹帶去玩耍了...

------------回到正題--------------
北美館多了APP,可以跟現場展品連結藍芽有導覽可以聽。但是一定要接上耳機他才會讓你播放。我沒戴耳機出門,即使下載了APP也是殘念...

這次的作品有些很有趣,而且看了之後讓人很有感,稍微解說一下,是個大人小孩都能懂的東西。比如:
《太陽能昆蟲生態箱》是由電子元件組裝而成的仿生昆蟲,可藉由小翅膀上的太陽能板提供能量來驅動運作。觀眾可透過手電筒的照射,當小昆蟲接收到光,便會開始鳴聲吟唱、發出閃光。

《溪山清遠》也是個讓人震撼的作品。看起來好像水墨畫的空間,所陳述的卻是越來越嚴重的空汙問題。作品製作過程包括蒐集臺北市不同地點的空汙,再將空氣中的懸浮微粒製成墨汁,同時以影像紀錄呈現蒐集過程。

《世界處理器》用地球儀來整合地球總體狀態的資訊,並以視覺形式表現出來。如國家健康 統計資料、生育率、國防預算、毒品販運路線、遷移模式、貿易趨勢、海底光纖網路、媒體自由等。
  

黑潮基金會在此次展覽中想引領觀眾「看見那些看不見的……」,在全台五十一個檢測海水樣本,展出繞島行動的影像、文字、水下聲音、 海水樣本、採樣工具、紀錄表格、航海圖等物件,讓觀者身歷其境,瞭解海洋環境面臨到的塑膠垃圾危機...

《歸》展場中央置放轉盤,透過緩慢旋 轉的樹幹切片,控制鳥鳴器叫聲的位置變換,並且模擬鳥群從一棵樹集體 移動到另一棵樹的聲效。在燈光和交錯的電線裝置裡,製造出一種黃昏樹影的意象。

此外還有很多很棒的作品,我也無法一一敘述,詳細作品說明可見:雙年展導覽
  

然後本來在地下室的親子餐廳已經沒有了,變成了咖啡簡餐店。本來對於餐點口味不抱期待,結果義大利麵意外的好吃。睿睿自己一個人喀掉一整盤麵+溫沙拉+半碗湯。
  

地下室也有可以給兒童互動的藝術空間,藉由藝術展品延伸發想,讓小孩也可以實際動手創作。是個很不錯的地方。
 
 
  

留言